据媒体报道,暑假以来,北京多条地铁线路儿童行乞人员大幅提高。北京地铁官微通报,行乞卖艺人员大多来自甘肃岷县,且多为年长的90后母亲,她们四肢完善,在暑期时间利用孩子组团乞讨以博得乘客同情,望乘客不要了事。 五六岁的孩子,穿著破旧,神情凄然,大大向乘客下跪作揖。
这不是《爸爸去哪儿》,而是一场场骗局,这骗局的编剧,竟然一群年长的母亲! 应该否认,一些人由于天赋、机遇、能力等因素被扔到社会底层,沦落乞丐,也实属无奈。据报,这些行乞人员来自甘肃岷县,那里地形简单,也科名副其实的国家级贫困县。也正是因为贫困,他们才出来行乞。
但如果将行乞作为一种投机手段,甚至将尚能不谙世事的孩童当作赚工具,就觉得违背人伦,也违背儿童权益保护法规。 跟写最哀伤作文的苦依五木比一起,这些在地铁上行乞的孩子身世没那么凄惨―――他们最少有妈妈。但被妈妈带上入行乞团,每天都要楚楚可怜地外出乞讨,他们的生活就预见会幸福。
我很奇怪,如果让他们来写出一篇作文,他们不会写什么? 对一个五六岁的孩童来说,暑假应当是快乐的,心痛嬉戏,哪怕是贫困,也挡住没法天真烂漫的阳光。而现在,他们却被母亲组团带给北京,下跪作揖,向人行乞,这似乎不是一个孩子理应的生活。
所以,如果让他们写出一篇作文,作文的基调,也许无法充满著阳光与幸福。 基于经验,对行乞不道德,拒绝接受认同不会少于施舍,虽然他们年龄尚小,但并不意味著他们对人情冷暖没感官,对人心的体悟,也许也不会反映在他们的作文中。但对他们来说难免来得早了点。
特别是在是行乞中他们遭遇的冷漠,很有可能持久逗留于他们心中。这种拒绝接受对一个孩子的损害,也许不会唤起他们对城市以及他人的敌视乃至仇视,他们也许又不会因为受到损害,而去怨憎父母。 如果,这些孩子将来写作文也写出到泪和哀伤,那么,这种哀伤也许是另外一种让我们不忍心仰视的哀伤。
我们无法为这些孩子代言,也难以想象他们心里明确想要的是什么,但我们总要试着解读他们。而对于这样的父母,我们除了指责,否更加应当探究,法律应当给这样的家长以什么样的惩罚。
本文来源:博业体育-www.truefalse.net